□邓宇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经济保持可持续高质量平稳增长。数据显示,按不变价,2021-2024年中国的GDP平均增速达到5.5%。按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增长目标,“十四五”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。作为超大型经济体,中国经济增速能够保持在5%左右的水平实属不易。“十四五”期间中国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同步,将为“十五五”良好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。
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
一是高科技及先进制造业的迅速崛起。从研发支出看,2021-2024年中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(R&D)经费投入从2.8万亿元增长到了3.61万亿元,增幅达28.9%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长近50%,增量达到1.2万亿元;从研发强度看,同期中国的R&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.43%增至2.68%,增幅达到0.25个百分点,排名世界第12位,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(2.11%),接近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的平均水平(2.73%)。按当前增速,“十四五”末中国的R&D研发强度将有望超过OECD的平均水平。基于中国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和有力支撑,中国制造业的“含金量”保持持续上升,2024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25%,远超主要大型经济体(美国、欧盟和日本分别为10%、14%、21%),占全球比重约30%,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。中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。具体来看,中国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,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,以高技术、高附加值为特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,已建成装备领域214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、34家“灯塔工厂”、1850家绿色工厂。
二是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保持领先水平。国家数据局发布的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(2024年)》显示,近3年数字中国发展指数保持10%以上的稳步增长。数字经济发展提质增效,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10%左右。2024年,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.5万件,中国占比达到61.5%。数据要素市场拓展及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加快,驱动数字经济迈向“加速度”,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。数据显示,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、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、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,覆盖超过80%的制造业行业大类。同样,中国引领全球绿色转型,以协同转型汇聚绿色发展合力,在绿色科技、清洁能源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。目前,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%,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。研究显示,中国新能源、新能源汽车、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万亿元,钢铁、化工、建材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带来超5万亿元增量市场。中国抓住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两大未来前沿,着眼于中长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彻底摆脱传统高污染、高能耗经济增长依赖的路径,从而实现“弯道超车”。
内外需均衡共筑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
一方面,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消费增长贡献稳步提升。扩内需有两方面的支撑,一是城镇化水平的提升。中国的城镇化率保持稳定增长,2024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7%,比2020年提升3.11个百分点,意味着扩大内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二是人口红利的转换。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庞大的人口红利,并在经历产业转型后又集聚成为更具竞争力的工程师红利,这也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,从居民收入、稳就业及公共服务等多措并举,明确宏观政策惠民生导向,包括财政政策持续加强基础性、普惠性、兜底性民生建设,以及积极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、再贴现,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对涉农、小微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,出台金融促消费一揽子政策举措,加强支持社会民生及就业,着力破解制约消费内需增长的难点问题,为提振消费信心及预期创造积极条件。统计显示,2021-2024年,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.4%,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56.2%,比“十三五”期间提高8.6个百分点。
另一方面,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持续,价值链地位不断提高。2024年中国外贸额同比增长5%,连续第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,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。中国加快迈向制造业强国,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产业转型取得积极成效,反映了中国的外贸发展抗周期能力持续增强,进出口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,贸易顺差保持持续增长态势,屡创历史新高。2024年中国的货物出口规模达3.58万亿美元,比2020年增幅32.2%;货物贸易顺差规模达9914.2亿美元,比2020年增幅89.2%。从结构看,货物贸易质升量稳,附加值提升,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比升至59.4%,跨境电商出口增至2.63万亿元,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提升至21.8%。区域看,2024年出口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地区的商品金额占比达47.9%,其中汽车商品出口累计金额达1360.2亿美元,占汽车商品出口总额的58.2%。同时,服务贸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,2024年全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,规模创历史新高,其中一些新兴领域服务贸易的顺差持续扩大,2024年电信计算机信息服务、商业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贸易顺差上升至664亿美元。面对外部“关税战”等冲击,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.03万亿美元,累计同比增长1.8%,其中出口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.9%,保持较强韧性。
前景展望
“十四五”期间,中国的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全面提升,经济实力、创新能力、软实力、抗冲击能力不断增强,不但有望实现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,各项经济指标进度符合预期,而且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,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并举,内需和外需“双轮驱动”,高水平科技引领的作用显著。从全球范围来看,主要大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速普遍呈放缓趋势,经济波动性大,而中国经济的韧性基础牢固,应对外部冲击的宏观政策工具箱充足、前瞻性与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更加有效,在战略规划和政策部署上更加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、供需结合、系统和结构结合,通过一系列顶层设计推动重大前沿战略落地,比如数字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等逐渐实现“弯道超车”,比较竞争优势凸显。
短期而言,仍需要发挥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功能,在稳增长和促发展、防风险等维度出台新的支持性政策,在筑牢发展根基的同时,着力解决信心和预期问题,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,防止“内卷式”竞争,防范外部不确定性。中长期而言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明确重点改革事项,未来还需要通过实质性的改革举措予以落地,重点包括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、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,以及在统筹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推出具体的规划及政策,挖掘内生性增长潜力和更加均衡的发展空间,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,拓展多元的国际市场,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。
(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中国正规股票app排名,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)
金斧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